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的客观存在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望造文学形象的媒介和手段。是文学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所以文学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意象性的局限、文学形象是由一系列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修辞规律结构而成的。词的实质性内涵是概念是实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概括而抽象的反映。这样,作为概念符号形态的语言塑造成的文学形象体系缺乏色彩、线条所具有的直观性。也没有音乐符号的直感性。它不可能把现实生活货真价实地表现得直接可视、可听、可以触摸。它只有更多的诉诸并依靠读者(或译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之在作家的意向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形象的审美魅力。文学形象是一种观念中的形象,所以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意象性的局限。
文学语言既有形象可感又有凝炼含蓄性,既富有情感色彩。又模猢朦胧。文学语言既能反映有形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无形世界,更善于表现无形的精神世界。凝炼含蓄、模糊是它的特性。只有依靠读者(译者)的切入,才能使文学形象获得价值和生命,才能感动人,教化人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具有含蓄性、模糊性、间接性。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的感受、体验来在读者的脑海中再现,这种再现实际上橛括读者自己的审美欲望,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为座标系进行创造性地再创作过程。所以翻译或欣赏作品都可通过阅读、欣赏这一过程来实现作品的内含及其功能。
文学作品翻译的前提是直接阅读、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以未确定的开放式的文本的形式存在。需要由译(读)者介入通过阅读将其形象体系获得具象,激活其生命,实现其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不能由作品文本独自显现与确定,必须通过阅读过程由读者与作品接触后才能显现与确立。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一个独立自为的存在,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的实现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能靠读者的阅读将其具体化即靠读者以期待视野,流动观点,以感觉和知觉经验多层面地将它蘊含着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它的未定性得以确定。
从作者到作品的过程又从作品到读者的过程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两个动力过程,即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接受过程。作者赋予作品发挥某种功能的潜力,由读者(译者)实现这种功能。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依靠读者的参与来实现,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充分的、广阔而自由的阐释和再刨作的过程,对文字作品潜能的实现来说,阅读与翻译过程比文本的创作过程更为重要。(译者)读者不仅是实现作品功能澘力的主体更是推动文学作品翻译——再创作的动力。
总之,文学作品不经过阅读过程无法实现其内含及功能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文本而已,只有通过读者(译者)的阅读、欣赏,实现其价值、功能,成为真正的文学。阅读、欣赏是文学翻译的前提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欣赏、感受、体验形象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使其形象体系再次在译者的脑海里活跃起来激发其情感,引起译者的共鸣。同情感。进入再创作阶段。
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文学作品翻译首先必须以阅读与欣赏过程为前提,通过对文学作品欣赏这一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审美观点、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来感受体验翻译、理解作品内容;根据自己的审美愿望,运用联想、想象,给作品的形象,给予重塑或补充使艺术形象活跃起来,阅读与欣赏过程是文学作品翻译和再创作的首要条件,没有阅读与欣赏这一能动的再创作活动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许多特性不能显示出来,作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诚然也不能激起再创作的情感和热情。
文学作品翻译的前提条件即阅读与欣筼昰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翻译者的主观条件对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阅读与欣赏,尤其再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创作要受到译者的生活经验及其阅历的影响。译者的生活经验不同,阅历深浅相异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便不同翻译和再创作更趋各异。译者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经历愈丰富,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民族的生活也愈容易体会和理解;体验各种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文学作品翻译是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译者通过阅读欣赏深刻体会、了解作者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含,在自己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适合的印证。“各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制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文学作品翻译要达到这样一种入情合物我统一的境界:在译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原作家之间的区别。
其次,译者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状态,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译者的思想观点同作品相一致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共鸣,充分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与作者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译者依靠自己对作品形象体系的感知、体验想象、移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运用翻译语种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思索,再现和塑造形象。从而有效地完成原作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再创作。
再次,译者的文学艺术及语言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对文学翻译的再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是文学翻译者应具备的基本修养。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塑造形象的惟一媒介和手段。所以,译者要学习和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极为重要,译者如同作家一样要有广博而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具有创作才能和创作能力。创作和翻译同样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以语言作为惟一媒介手段,创作和翻译是相同的。文学翻译非同一般翻译,一般人难于胜任,应由专业作家来担任这个角色**为合适,而且**容易进入角色,能用自己的创作经验来感知、思索、移情。重塑他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验创作情感能激起再创作的欲望和热情。我国大翻译家大多数原本就是大作家,如郭沫若、鲁迅等。
总之,经过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翻译过程中作者和译者的情感流程、情感交流、移情与融汇的全过程的考察、分析文学翻译非同一般文体的翻译。它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再创作是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必须如同作者一样,对翻译作品中的人事及形象体系要了解、熟悉并产生感情,动情才有创意,才能激起再创作的欲望。信、达、雅标准与文学翻译并不矛盾,信正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原文的性质决定了信的内含,文学作品以情感人译者要通过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又由思想內容来激发更深、更强烈的情感,情理相生;在信的基础上实现达,达乃正确表达原作内容,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在表达方式上,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翻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语言修养和艺术修养应该达到与作者相同的水准,即具备独立创作的水平。这样,译文能达到“雅”的标准,“雅”对文学翻译而言,就是讲究译文的审美效果。译作才具有艺术品味。翻译作品必须是艺术品。应有艺λ欣赏价值,没有欣赏价值的译文是一种徒劳和浪费。实践证明文学翻译非创作人员难于胜任应由作家来担任,通过翻译既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又能使翻译作品达到再创作的艺术水准。
摘自网络
上一篇:什么是反译法?
下一篇:如何提升口译员的思维能力?